中国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

作者:科研秘书陈立东 时间:2018-11-03 点击数:

在今年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年一度的院士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和刘鹤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国科研体制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其中涵盖了科学建设的几乎所有方面,从科研的战略目标和管理体系,到创新人才的评估与培养和科研机构的改革。政府在此时宣布了新要求,是因为中国领导层正在制定2030年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方案。

习主席主要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推动创新的人才需求。他指出,需要有一流人才引导科技创新,而在中国,“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习主席明确指出了现行制度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这些严厉的评论直指问题的核心,目前的科研体制机制中的许多缺点早已是公认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其中许多项目仍有待全面实施。因此,习主席必须进一步强调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并明确规定任务要求。例如,应该有“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他还强调了建立创新研究环境对于培养青年科学家的重要性,该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潜力。“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

目前改革任务的范围和综合性前所未有,最高领导层对科研机构改革的决心显而易见。但是,执行这些任务可能并不简单。过去,政府机构并不缺乏旨在改善研究基础设施的法规和条例,但由于科技管理效率低、部分科学家缺乏自律,导致执行常常失败。为了在改革中取得成功,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监督和执行政府的任务。

通过改革评估、支撑和鼓励创新工作的体制机制,可以促进创新。然而,创新的最终来源是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的精神和能力,这取决于教育、培训和科学家发展其科研事业的环境。创新的科研环境,例如上世纪英国的卡文迪许/MRC(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实验室和美国的贝尔实验室,需要几代科学家来建设,而中国科研创新的动力和支撑从最近几十年才刚刚开始。创新精神需要能拒绝墨守成规,选择重要科学问题的远见,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有胆识走没有人走过的路。这种精神应在年轻时期通过教育和科研经历来培养形成。因此,推动创新和改革科研体制机制必须与改革培育下一代科学家的教育系统同步进行。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科学评论》执行主编)

地址:河北省昌黎县城关 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昌黎校区  邮编:066600 

3044am永利(中国)集团官方网站-欢迎您@版权所有 2014 电子邮箱:jdx9014@126.com